隨著網絡的刷屏聲,“滾!滾!滾!”的三個字成為了熱門話題。這并非是對手或球員的謾罵,而是廣大網友對中國足協的強烈不滿和抗議。其導火線是一條新規的發布——足協竟然要“管理”民間足球。
這一決策在網絡上引起了軒然大波。網友們為何如此憤怒?他們并不是反對管理,而是害怕“管死”。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,每當中國足協的手伸向某個地方,那里的足球活動往往就會立刻陷入停滯。職業聯賽被管理得金元氣息濃厚,俱樂部如同散伙飯一般解散;青訓體系被管理得假球橫行,少年球員的成長不再是以球技為重,而是“練球不如練關系”;國家隊被管理得戰術混亂,歸化球員出現“水土不服”的情況。在這樣的管理下,中國足球的成績如何呢?世界杯的影子十年八年都難以見到,而亞洲杯能小組出線就算是“超常發揮”。
如今,足協的觸手已經伸向了民間足球,似乎要將這片土地也納入其“管理”的范疇。然而,民間足球是什么樣的存在?它是下班后一群愛好足球的人在野球場上的自由競技,是小區門口孩子們用書包擺成的球門,踢到路燈亮起也不愿停歇,是高校野隊周末的約戰,贏了請輸家吃燒烤的簡單快樂。這里沒有KPI的壓迫,沒有贊助商的束縛,沒有“戰略規劃”的束縛,只有對足球的純粹熱愛和一腳射門后的“哇哦”尖叫。這才是中國足球最后的“人味兒”,最后一點未被功利污染的“野性”。
然而,足協并不理解這些。他們認為野球場太過混亂:沒有注冊、沒有教練、沒有統一隊服,都要管,都要規范,都要“提升整體水平”。他們忘記了足球的本質不是“規范”,而是“自由”。從巴西貧民窟的孩子到阿根廷街頭少年,偉大的球員都是在自由的環境中成長起來的。哪次偉大球員的誕生,是靠“審批”和“備案”得來的?
網友送給足協的“滾”,并不是不尊重,而是絕望。他們看著一群連職業隊都帶不明白的人,卻要來插手草根江湖,這就像不會游泳的人指揮別人怎么劃水,還嫌人家姿勢不標準。更諷刺的是,國足在亞洲的比賽中都踢得磕磕絆絆,足協卻有精力去琢磨“民間足球注冊制度”。他們沒有成績,卻想對別人的足球活動指手畫腳。
中國足球的希望,從來不在足協的紅頭文件里。希望在孩子們腳下的泥地里,在工薪族深夜的汗水里,在一聲聲“再來一局”的呼喊里。這些火苗脆弱又珍貴,經不起“管理”二字的風吹雨打。
因此,我們懇求足協能夠管好職業聯賽,別讓俱樂部一年解散八個;抓好青訓體系,別讓好苗子都去當“球托”;先把國足帶出亞洲,再談對民間的“指導”。否則,每當你發出一條“新規”,網友就會回你一句“滾”!這不是簡單的三個字,而是三記耳光,清脆、響亮。即便不能喚醒你的覺悟,至少也能出一口惡氣。
我們希望足協能夠明白,足球是圓的,但他們的手,應該縮一縮了。只有給民間足球留下自由的空間,讓它在自由中成長,中國足球才有真正的希望。